“为英雄寻亲”大型人物报道④烈士吴雄奎:橄榄枝头寄乡情

日期:2022年04月04日

来源:2022年3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 字体:

打印本页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 

  从 2014 年至今,累计8批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回到亲人的怀抱。通过印章寻迹、DNA 比对,历经千辛万苦,在茫茫人海中完成 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终于有10位烈士成功“找到”了亲人!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新华每日电讯和新华社辽宁分社自3月29日起联合推出“为英雄寻亲”大型人物报道,与读者一道去寻访烈士们的传奇故事,体味绵延不断的血脉亲情,感受历久弥坚的家国情怀。 

  此次报道得到了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专访了8名“寻亲”成功的烈士家属。他们从福建、河南、辽宁等地赶来,汇聚在长长的英名墙下,为烈士们捧来家乡的酒水、黄土、 大枣…… 

  致敬!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每一个名字都曾风华正茂,他们已将生命融入了祖国江河日月!  

3月5日,吴玉成在烈士英名墙找到“吴雄奎”的名字。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烈士档案】吴雄奎,男,福建闽侯县青口镇宏三村人,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战士,1953年7月牺牲。2020年,吴雄奎烈士遗骸回国。2021年,通过DNA信息比对,吴雄奎烈士与家人“相见”。 

  闽侯橄榄,长约一寸,青黄色的果实透着清香,口感微涩而回甘。清明前夕,47岁的吴玉成再次带着家乡的橄榄,跨越2000多公里,由福建闽侯一路北上,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他寻了40多年的“父亲”吴雄奎。 

  “我来看您了。”吴玉成轻轻摩挲着英名墙上“吴雄奎”三个字。声声低语后,是久久的沉默。英名墙前颗颗带着故乡气息的橄榄,是家人经年不绝的思念,是吴雄奎离开后便不曾回去的故乡。 

 

“父亲”的谜题 

  小时候,吴玉成一直以为自己是孤儿。 

  “我和叔叔婶婶一起生活,邻居到家里来找我父母,我都说我没有爸爸妈妈。”成年后,吴玉成才慢慢发觉,从小叫到大的“叔叔”“婶婶”,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那个未曾谋面、只在一张泛黄的2寸照上见过的“父亲”,是自己的伯父——吴雄奎。 

  “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对没有结婚就过世的亲人,他的亲属会把自己的子女过继过去作为后嗣。我就是过继给伯父的,后来我才知道,伯父是个牺牲在战场的英雄。”吴玉成说。 

  伯父是什么样的人?这在吴玉成心里是一道解不开的谜。 

  1934年出生,志愿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1953年7月,朝鲜,因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烈士证上寥寥数语,记录着吴雄奎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这是吴家掌握的,关于吴雄奎为数不多的信息。 

  吴玉成的钱夹里,那张泛黄的2寸照片,是吴雄奎留给吴家的唯一遗物。精心塑封的照片上,站着笔直军姿的吴雄奎面容青涩,瘦小的身躯穿着宽大的军装,身后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这是刻画在吴家人脑海里的那个永远年轻的少年。 

  “兄奎赠,公元1952年5月15日,红星照相馆”——相片的背面,简单几行字记录着即将奔赴战场的少年,对家乡亲人浓浓的眷恋。 

  红星照相馆,这一定是在国内,这家照相馆在哪?现在还有吗?一定是因为马上就要打仗了,他想给家人留下一点念想。”吴玉成说,这张照片是伯父牺牲后经人邮寄到家里的。“他是哪年过江的,又是怎么牺牲的,没人能说得清。” 

  对于吴家的疑问,同村年过九旬的吴兴水给出了部分答案。在过鸭绿江的时候,他和吴雄奎分到了不同的队伍,从此再未见面。有一次自己受伤,在医院遇到一位战友,那名战友告诉自己,吴雄奎牺牲了。“他在侦察队,穿插到敌人阵地后,受伤牺牲了。” 

  说罢老人的眼睛有些迷离,那群穿越烽烟、慷慨赴死的少年似乎又出现在眼前。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内,零零散散的遗物从另一个侧面勾勒出战场上英勇就义的吴雄奎:一枚印章、六枚纽扣、一个手电筒、一支钢笔、一个水壶…… 

  “他还带了钢笔,是准备给家里写信的吧”“那个手电筒可能是巡视用的,他是个侦察兵”“水壶上有个洞,不知道是不是子弹打的,是不是就是这颗子弹要了他的命”……吴玉成说,“看着心疼。” 

烈士吴雄奎生前照片。 

 

珍贵的印章 

  岁月轮转,吴家三代人始终有一个心愿:吴雄奎能落叶归根。 

  2014年以来,韩国陆续向中国移交发现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吴雄奎年过八旬的弟弟吴奎俤看电视时,总会同儿子吴玉成唠唠叨叨:“会不会有一天,你伯父也能回来?” 

  “他走那年,我哭得厉害。”吴奎俤说,因为父母早亡,自己从小与大哥吴雄奎相依为命,生活上靠吴雄奎打零工、种地过活。大哥当兵走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孩子。“只记得他比我大7岁。” 

  “世界上很多事情有时就是很奇妙,感觉没希望的事情,好像被他这么唠叨出来了。”吴玉成说,2021年7月的一天,他接到了村里的电话,通知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到家里来。“第二天,真的来人了,对方说伯父遗骸可能找到了,需要DNA比对进一步验证,家里人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快70年了,怎么可能?” 

  第二天,吴奎俤和吴玉成一起到县里抽了血。几天后,有关部门传来消息:DNA比对成功! 

  2014年至今,累计有8批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目前,通过DNA比对成功找到家人的已有10位。吴雄奎的家人能够在第7批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中确认他的遗骸,首先源自一枚珍贵的印章。 

    据了解,当年,一些志愿军战士有自己的印章。那个年代识字的战士不多,他们与家人通信时大多请人代笔,最后盖上自己的印章。多年后,这些印章成了辨析他们身份的重要信物。 

  2020年9月,在第7批在韩志愿军烈士回国的遗骸中,吴雄奎的棺椁编号是621。烈士遗物中就包括刻有“吴雄奎”三个字的印章。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内,吴玉成将手中的照片扣在玻璃展陈窗上,认真比对着印章上的字迹。“就是它,和照片背面的印章一模一样。”吴玉成略显激动地说,“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桌上的碗筷 

  一杯家酒,一副碗筷……每年7月6日,吴雄奎牺牲的日子,吴家都不忘在家中祭拜。中秋、除夕这些特殊的日子,吴家的四角方桌上总会留出一个位置,“他回来了,家才算团圆。”吴奎俤说。 

  福建闽侯县青口镇宏三村,是吴雄奎出生的地方。吴雄奎牺牲后,相关部门就安排当时还小的吴奎俤去烈士学校读书,此后为他安排了工作。 

  如今,那个吴雄奎离开时放不下的年幼弟弟已是耄耋老人,一家三代居住在村里老街上的一栋五层小楼里。一楼是十几平方米的门市,租给别人经营。闲暇时,吴奎俤会在这里坐上摇椅,看看街上往来的行人。 

  距离吴家三五十米的距离,是一座单孔石桥,连接着村子内外。吴玉成每日都要跨过这座石桥,骑上电动车去到对岸七八公里外的工厂上班。 

  夜幕降临,一家三代人再次围坐在四角方桌前,热闹地吃着晚饭。偶尔,吴玉成两个年幼的儿子会翻夹盘子里的菜,随即调皮地偷笑。吴玉成说,“等疫情过去,我一定带他们去烈士英名墙下敬少先队队礼。” 

  日子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如同吴家门前那条碧波连连的小河,向远在天堂的吴雄奎诉说着岁月静好。 

  吴奎俤的抽屉里,一张蓝格子手帕还包裹着那张泛黄的照片。想念时,吴奎俤就会拿出来看看,嘴里还会念叨着:哥,你总算回来了…… 

  (作者:新华社记者 汪伟、于也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