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最美退役军人|正青春•奋斗①五年芳华两驻村!“最美第一书记”陈浩南扎根基层献青春

日期:2024年10月12日

来源:辽望·辽宁日报

【 字体:

打印本页

  葫芦岛市建昌县老大杖子乡杏花村,辽阳市灯塔市铧子镇后屯村,一个地处辽西,一个地处辽中,相距甚远的两个村落却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第一书记”陈浩南有了关联。

  五年前,脱贫攻坚的战鼓擂动,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工作的陈浩南第一时间报名,他说:“我请战!请组织派我去最贫困、最缺人的地方!”在遥远的杏花村,他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半年前,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扶贫老兵”陈浩南再次请战,他说:“我是急先锋,想为农村做更多的事!”在红色乡村后屯,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暖心路”修到“家门口”

  杏花村,地处两省三市交界,本该四通八达、经济繁盛,却因山脉的阻隔,留住了自然风光,也困住了发展的脚步。

  2018年,25岁的陈浩南与杏花村初相识,在见识了杏花村之美的同时,也体味到了“行路难”的苦楚。

  出行难是村民们的心头苦。“那几条烂泥路,坑坑洼洼,几十年来,我们只能踩着河套出行。每逢下雨和结冰,更是寸步难行。”当陈浩南进行摸底工作时,村民们纷纷说出肺腑之言:“没有路,玉米卖不上价,别的村玉米能卖上9毛一斤,咱们村只能卖上6、7毛的价。”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陈浩南在驻村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和我的‘村儿’相识的第七天,一个雨后的清晨,我看到村里的一群孩子一脚高一脚低走在泥泞中的上学路上,他们不小心摔倒在水洼旁……”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陈浩南的心,他把“为民求路”作为村里的头等大事来办。

  撸起袖子加油干,陈浩南干劲儿十足。

  缺资金,他带着“不怕走破脚皮”的拼劲儿,跑遍了省市县的各级交通部门,终于带回了好消息:“交通厅为村里拨付14.5公里的水泥路和两座大桥的建设指标。”

  路难修,他秉持“不怕磨破嘴皮”的韧劲儿,甘当灭火队,哪里有纠纷就往哪里去,一一解决了修路过程中的占地纠纷、邻里矛盾、院墙拆迁补偿等问题。

  只要一心为民,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路修好了,老百姓的脸上有了笑容。年过花甲的村民刘玉芝对记者说:“路修好了,有了‘翻身’的感觉,未来的日子可有盼头嘞!”

  首战告捷,陈浩南没有止步,他开始琢磨下一个难题。

“小书记”探寻“致富经”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田间地头、农家炕沿,一有空闲,陈浩南就在村支书张继德的陪同下,拿着小本子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一个月的时间里,陈浩南的足迹遍布杏花村的角角落落,摸清了村里的“家底”。

  杏花村占地面积62200亩,共有村民967户3002人,分别住在16个自然屯、20个村民组,是老大杖子乡面积最大、居住最分散的合并村庄。这里的村民大多种植玉米,靠天吃饭。

  面对杏花村几乎一片空白的集体经济,陈浩南犯了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玉米种植效益不高,陈浩南想从根上改变杏花村的农产品种植结构。几番调研后,他把目光投向中药材丹参种植。2019年上半年,杏花村成功流转土地112亩,建立了丹参生态种植示范区。然而,好事多磨,当年干旱,丹参总产才3万斤,只有预期的一半。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许多药厂纷纷转产抗流感病毒药品,丹参几乎“无人问津”。

  丹参滞销,陈浩南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必须多点开花。他转变思路,决定上马小尾寒羊养殖项目。

  杏花村多山,适合发展养殖业,村里有位老党员有丰富的养殖经验。“虽然丹参滞销了,但咱们村经济发展不能停。”陈浩南捐助了1万元,又筹措11万元,以“党员农户+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创建了股份制的寒羊养殖基地。到2020年底,该基地为村集体带来2万元左右的收益。陈浩南信心满满:“要像滚雪球一样,一点点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小娃娃”也有“大作为”

  初见陈浩南,村委会的干部们心里直犯嘀咕:如此年轻的“小娃娃”,能干什么事?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个25岁的小伙儿干事有方法。”

  陈浩南先是“瞄准”基础设施建设。行路难,协调政策资金修路修桥;吃水难,协调县水利局建设一眼深水井;通信难,协调移动公司建立两座4G信号基站塔;深林巡护难,协调派出单位捐赠护林防火无人机一台。几年下来,杏花村大变样。

  针对难点痛点,陈浩南挨个“狙击”。缺资金,将本村申请为信用村,村民们享受无担保、低利息的发展经济优惠贷款政策;需帮扶,他邀请爱心企业开展各类捐赠活动并建立定点帮扶措施;上学难,协调派出单位开展“扶智育人”系列支教活动,建立了航空科普教育基地,捐赠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10余台,协调助学金3万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驻村3年多,陈浩南早已是杏花村人。修路、打井、架桥、发展村集体经济……这些实事好事令村民感念;帮村民买药、帮村民挂号看病、调解邻里纠纷……这些小事琐事令村民温暖。他是村庄的“活地图”,是家家户户“百事通”,是村民大事小情的“服务员”。

  2021年7月,陈浩南即将离任,他仍然放心不下杏花村的工作,为村里引来“防止返贫”的5万元捐助资金,协调派出单位回购杏花村小米10275斤,为杏花村直接带来收入13万元。

  看到杏花村的发展道路越蹚越宽,新班子干事创业底气十足,2021年8月,陈浩南奔向了新的驻村岗位。

“新起点”追逐“振兴梦”

  “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的故居就在后屯村,这里红色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适合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之路。”陈浩南对后屯村的未来充满向往。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

  到了后屯村,陈浩南迅速进入角色,着力解决旅游发展面临的难题。新修高标准田间作业道1.5公里,解决了旅游车辆与农业生产车辆抢行的难题;修建停车场、公共厕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乡村振兴,核心在于农民增收。在陈浩南的带领下,后屯村创建辽峰葡萄种植基地、隆丰笨榨豆油作坊车间、生猪养殖等经济项目,村集体经济增收19.2万元以上。2022年春节,陈浩南带着辽阳的特色农产品走进辽视春晚,累计线上宣传推广30余万人次。

  有人问,脱贫攻坚有什么诀窍?陈浩南说:“党建是我迅速打开局面的一张王牌。”

  陈浩南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后屯村里开支部大会,他对全村党员说:“我在这里没有亲朋,但我想为村里干实事,请各位党员成为我的亲朋,党支部成为我的后盾。”

  陈浩南坚信,一个村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为了加强党建,他先后协调资金12万余元,搭建起红色村组织振兴党建工作室,创建了红色党员之家,打造了党建文化长廊和党史教育红色步道,高标准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的常态化,标准化落实,先后10余次邀请先锋模范、专家学者到村里讲党课……一系列举措下来,“村堡垒”汇聚起巨大的合力,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五载芳华两驻村,陈浩南一直奋斗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用双脚丈量脱贫致富路,用双手捏塑乡村振兴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