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铣刀加工平面、铣孔、扩孔、铣削……赵天杨一边操作铣床进行零件铣削加工,一边用仪器测量观察,努力让零件的精密度更高。作为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盘轴加工厂的高级技师,赵天杨对这些操作早已烂熟于心。不管有多“老到”,他仍一丝不苟地对待零件研发的每一个环节。
“我很幸运能成为一名数控铣技师,在航空发动机零件研发领域深耕,实现报国梦。”赵天杨对自己的工作倍加珍惜。19岁时,赵天杨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参军入伍,因为表现突出,他很快成为优秀新兵。退役后,他考进黎明技师学院,并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分配到中国航发黎明,成为一名数控立式车床操作工。
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成长为高级技师,赵天杨的成长之路和绝大多数成功者一样,充满艰辛与坎坷。
对于这份向往已久的工作,赵天杨干劲十足。但由于底子薄、经验少,无数个困难接踵而至。在技术不懂、业务不精的情况下,赵天杨开动脑筋、钻研琢磨,不断摸索奋进。他白天跟着师傅用心学技术,铆在车间向前辈请教,晚上回到寝室里熬夜学理论。渐渐地,他了解了零件的机械加工特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加工刀具,调节加工余量和参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加工误差,提高了加工质量与合格率。
除了常规技艺,赵天杨还触类旁通,琢磨出了“门道”,独创刀具寿命动态检测功能,将刀具使用寿命从传统的预估方式改进为动态检测方式,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有效避免了因刀具意外破损而引发的质量问题。目前,该项成果已成功应用。
2006年,赵天杨一战成名。彼时的中国航发黎明正在为第二届全国数控大赛积极组织相关技能人员进行培训,准备迎接这场技能大考。老技师都不敢“比画”的全国大赛,赵天杨不畏周围人质疑的眼光,决定放手一搏。赵天杨开始紧张备考,一个人在车间里进行实操练习,在宿舍挑灯夜战背诵理论知识,付出的努力让他对每个程序都熟稔于心。最终,他在全国决赛职工组竞赛中荣获第四名。
初战告捷,赵天杨并没有停歇,依然保持着勤学苦练、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把每个零件都做得精准细致。”为掌握熟练技能,赵天杨常常向车间“要任务”“啃骨头”。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仅两年时间,他就拿到了高级技师证,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高级技师。
“除了肯钻研、爱琢磨,研发工作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赵天杨的细心是同事公认的优点。一次,在加工某产品外壁镗球时,出现了尺寸不合格的情况。这一偶发事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赵天杨却把这个问题一直记在心里。两年后,赵天杨又遇到了这一问题,他通过改变加工顺序及合理安排余量的方法,彻底解决了加工后需要钳工补抛修的问题,使产品一次提交合格率达到100%。
某零件是关键部件,其制造精度决定发动机的性能、使用寿命及安全性。试制之初,多项技术难点亟待攻克。赵天杨请缨,参加试制攻关。他整天泡在车间里查找文献资料,研究功能的验证方案,拟定了十多个方案。稍有眉目,他就马上跑到机床前进行实操检验,根据误差分析问题,接着再拿起笔重新设计修改。每天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研制现场的人,用了半年时间,赵天杨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
赵天杨深知师徒技艺传承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技能水平如何提升、创新思维如何培养,还是团队精神如何打造,他对徒弟总是倾囊相授。目前,在中国航发黎明,赵天杨已经变成“赵天杨们”,他的徒弟有6人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带出了出色的队伍,自己更不能松懈下来,要继续带领大家在零件研发领域攻坚克难,以实干成就梦想。”赵天杨说。